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学园地 -> 业外作品

心远地自偏

  发布时间:2011-06-27 09:00:49


    一提到“心远地自偏”,绝大多数人的心头便会回荡起东晋诗人陶渊明那首不必引述的诗。此诗的精髓在此句,此句的精髓在“心远”。尘世间的我们若能真正做到“心远”,那么地也自偏,我们将进到一个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中。这里有茂然森林,潺潺流水;这里有江上清风,山间明月;这里有东篱秋菊,深谷幽兰。这是一个灵动、空明、宁静的天地,这是一个自由、和谐、超然的王国。在这样的天地间、这样的王国里——盗贼止步了,刺客收手了,阴谋破灭了,权术失效了,赌盘停转了,酒气清香了,冰雪融化了,伤口愈合了,仇恨化解了,怨气消退了,偏见没有了,对抗解除了。

    我深知,绝大多数人是进不到这桃花源中的。他们的心,飘忽不定,太过浮躁;他们的欲,肆溢横流,太过贪婪。他们习惯于灯红酒绿的沉迷,习惯于声色犬马的享受,习惯于沽名钓誉,习惯于勾心斗角,习惯于无所事事,习惯于信游闲逛,习惯于彻夜娱乐,习惯于整日酣睡。他们永远进不到桃花源中!

    心远,即心静。远离喧嚣为静,告别浮躁为静,谢绝闹腾亦为静。静的重要,众所周知,众所同感。老庄在大道废弛的年月修炼着一份虚静——“致虚极,守静笃;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诸葛亮在南阳的草庐之中修炼着一份宁静——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邓小平在应对复杂的国际事务中修炼着一份冷静——“冷静观察,稳住阵脚,沉着应付,善于守拙,决不当头,韬光养晦,有所作为。”正是这种理性的静思、从容的淡定才使得他们能在桃花源随脚出入,才使得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大展才智,游刃有余。

    要静,就要耐得住寂寞。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”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,难耐的寂寞,才使得到达黄州的苏东坡渐渐地回归于古朴和空灵,回归于虚极和静笃,回归于自我和本体。正是在这种寂静中,苏东坡才如有神助般地创造了那令后人只能仰望,无法登临的文学高峰——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和前、后《赤壁赋》。

    可见,一个人要坚持自我,坚守宁静,是多么不易啊!无数的青灯黄卷、年年的朝钟暮鼓、日日的明月孤云,才守住了一份宁静、守住了一方净土、守住了一种淡定。

    有人说,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、分秒必争,不容我静。也有人说,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,我坐不住,静不下。其实,这只是借口,只是说辞。日新月异、分秒必争,需要我们处理的事物纷繁复杂,我们就更需要沉着冷静,不乱方寸,这样我们处理的事物才会井然有序,恰到好处,不会顾此失彼,主次颠倒。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,空前的机遇伴随着空前的挑战,我们才更需要有一颗空灵、宁静的心怀,去了悟经济的运作,静观世事的变幻,遗形求神,去伪存真,不为物象所役,不被名利所累,最终才能大浪淘沙,淘漉真金。

    就让我们在这浮躁的闹市中,在各自心头营造一个桃花源吧!然后迈着淡定、从容的脚步在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的山路间归去来兮。

责任编辑:王泓毓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0885740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4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